手机

手机

SIM卡座连接器赶快清库存,要出事情!

技术分享炮灰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99 次浏览 • 2017-07-10 09:53 • 来自相关话题

我们常常会遇到如下场景:很多人喜欢用苹果手机,为了它可以忍受单卡单待。所以你会看到很多朋友每天要带着两部手机,要给两部手机充电,要担两倍的心去呵护“手机们”。但这样的苦日子快要结束了,因为eSIM技术已经悄然而至。

早在2011年,为了使未来的iPhone将变得更薄、更美观、更防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2014年9月,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又称为“Apple SIM”)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简言之,eSIM卡的概念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体单独配备。

让我们回顾一下SIM的简史吧,再不了解一下,它就"老"啦!
早一辈手机里面的SIM卡有信用卡大小 (ID1,1FF),相信一些年轻的朋友都未曾见过。后来又从Mini SIM卡(2FF即第二类规格SIM)发展到Micro SIM卡(也叫做3FF SIM卡)和Nano SIM(4FF),Micro SIM卡尺寸为15x12mm,比第二类SIM卡小了52%;而Nano SIM卡尺寸为12.3x8.8mm,比第二类卡小了60%,连厚度也减少了15%。




传统SIM卡的四大主要功能:
1、存储用户相关数据,包括固定存放数据(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MSI、鉴权密钥KI等);有关网络的数据(位置区域识别码LAI、移动用户暂时识别码TMSI、禁止接入的公共电话网代码等);相关的业务代码(个人识别码PIN、解锁码PUK、计费费率等);电话号码簿等用户信息。
2、用户PIN码(SIM卡的密码)操作和管理。
3、用户身份鉴权,确认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鉴权过程是在是在网络和SIM卡之间进行的。
4、SIM卡中的保密算法及密钥(SIM卡中最敏感的数据是保密算法A3、A8、密钥Ki、PIN、PUK和Kc。A3、A8算法是在生产SIM卡时写入的,无法读出。PIN码可由用户在手机上自己设定,PUK码由运营者持有,Kc是在加密过程中由Ki导出的)。




GSMA是国际上最主要的eSIM的组织标准研究的机构,目前已经制定了两套eSIM的标准,一套面向农村市场,目前发展到了3.1这个版本;一套面向公众消费市场,称之为RSP的标准,推出了最新的2.1版本,未来一两年也许能够实现这两套标准的融合。

eSIM可以分成三类,消费类、工业类和汽车类(车联网)。在消费类电子方面,大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表示,希望不再需要依赖手机运作。显然,越来越多的设备不再满足于单纯的Wi-Fi功能,它们需要配备蜂窝连接,以便能够独立工作,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传统SIM显然无法满足这个新需求,但eSIM可以做到。

eSIM最早得到规模性的发展和商用是在车联网领域,因为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首先是安全性的需求,传统插拔卡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确保业务的正常使用,嵌入式的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另外,为了降低物料管理和流程的一些复杂度,避免由于更换当地SIM卡所带来的高成本,eSIM这样的安全元件也成为首选。

调查公司Smart In sights预测认为:随着物联网(IoT)的迅速发展,到2020年以前,将有34.6亿~86.4亿台搭载eSIM的设备出货;不仅如此,eSIM卡可以大大提高智能穿戴的防水性能病降低了产品尺寸,在智能穿戴方面有着极广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亚太市场将会是eSIM爆发的一个核心点。但在未来10年内,传统的实体SIM卡将会减少至少16%的出货量,对于从事SIM卡座相关连接器产品朋友的业绩将是不小的冲击。

试想像共享单车这样的典型运用,将来骑行人一定要在eSIM可以识别的区域有序停车,不然将记入个人征信系统会处处受限,这样就可以使乱停放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再总结下eSIM的优势:
1. 更便利:不用担心SIM卡接触不良。手机会更轻薄,多个号码整合在一个手机上;
2. 更节约:对最终用户来说,可以任意按照套餐和网速自动切换运营商,节约通信费用。
3. 更安全: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如果设备丢失可以进行远程删除。

虽然eSIM在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芯片更换的成本问题,尤其是在车联网方面,车载通信设备更换eSIM可能意味着更换整个模组,费用将大大提升。运营商也极其不喜欢这个技术打破自己呕心沥血经营的那一亩三分地。但是只要有益于最终客户的好技术势必将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采编自IT之家、飞象、新浪等】 查看全部
我们常常会遇到如下场景:很多人喜欢用苹果手机,为了它可以忍受单卡单待。所以你会看到很多朋友每天要带着两部手机,要给两部手机充电,要担两倍的心去呵护“手机们”。但这样的苦日子快要结束了,因为eSIM技术已经悄然而至。

早在2011年,为了使未来的iPhone将变得更薄、更美观、更防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2014年9月,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又称为“Apple SIM”)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简言之,eSIM卡的概念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体单独配备。

让我们回顾一下SIM的简史吧,再不了解一下,它就"老"啦!
早一辈手机里面的SIM卡有信用卡大小 (ID1,1FF),相信一些年轻的朋友都未曾见过。后来又从Mini SIM卡(2FF即第二类规格SIM)发展到Micro SIM卡(也叫做3FF SIM卡)和Nano SIM(4FF),Micro SIM卡尺寸为15x12mm,比第二类SIM卡小了52%;而Nano SIM卡尺寸为12.3x8.8mm,比第二类卡小了60%,连厚度也减少了15%。
SIM卡演进(图片引自Iquanz).png

传统SIM卡的四大主要功能:
1、存储用户相关数据,包括固定存放数据(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MSI、鉴权密钥KI等);有关网络的数据(位置区域识别码LAI、移动用户暂时识别码TMSI、禁止接入的公共电话网代码等);相关的业务代码(个人识别码PIN、解锁码PUK、计费费率等);电话号码簿等用户信息。
2、用户PIN码(SIM卡的密码)操作和管理。
3、用户身份鉴权,确认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鉴权过程是在是在网络和SIM卡之间进行的。
4、SIM卡中的保密算法及密钥(SIM卡中最敏感的数据是保密算法A3、A8、密钥Ki、PIN、PUK和Kc。A3、A8算法是在生产SIM卡时写入的,无法读出。PIN码可由用户在手机上自己设定,PUK码由运营者持有,Kc是在加密过程中由Ki导出的)。
SIM卡结构(图片引自新浪微博).png

GSMA是国际上最主要的eSIM的组织标准研究的机构,目前已经制定了两套eSIM的标准,一套面向农村市场,目前发展到了3.1这个版本;一套面向公众消费市场,称之为RSP的标准,推出了最新的2.1版本,未来一两年也许能够实现这两套标准的融合。

eSIM可以分成三类,消费类、工业类和汽车类(车联网)。在消费类电子方面,大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表示,希望不再需要依赖手机运作。显然,越来越多的设备不再满足于单纯的Wi-Fi功能,它们需要配备蜂窝连接,以便能够独立工作,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传统SIM显然无法满足这个新需求,但eSIM可以做到。

eSIM最早得到规模性的发展和商用是在车联网领域,因为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首先是安全性的需求,传统插拔卡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确保业务的正常使用,嵌入式的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另外,为了降低物料管理和流程的一些复杂度,避免由于更换当地SIM卡所带来的高成本,eSIM这样的安全元件也成为首选。

调查公司Smart In sights预测认为:随着物联网(IoT)的迅速发展,到2020年以前,将有34.6亿~86.4亿台搭载eSIM的设备出货;不仅如此,eSIM卡可以大大提高智能穿戴的防水性能病降低了产品尺寸,在智能穿戴方面有着极广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亚太市场将会是eSIM爆发的一个核心点。但在未来10年内,传统的实体SIM卡将会减少至少16%的出货量,对于从事SIM卡座相关连接器产品朋友的业绩将是不小的冲击。

试想像共享单车这样的典型运用,将来骑行人一定要在eSIM可以识别的区域有序停车,不然将记入个人征信系统会处处受限,这样就可以使乱停放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再总结下eSIM的优势:
1. 更便利:不用担心SIM卡接触不良。手机会更轻薄,多个号码整合在一个手机上;
2. 更节约:对最终用户来说,可以任意按照套餐和网速自动切换运营商,节约通信费用。
3. 更安全: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如果设备丢失可以进行远程删除。

虽然eSIM在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芯片更换的成本问题,尤其是在车联网方面,车载通信设备更换eSIM可能意味着更换整个模组,费用将大大提升。运营商也极其不喜欢这个技术打破自己呕心沥血经营的那一亩三分地。但是只要有益于最终客户的好技术势必将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采编自IT之家、飞象、新浪等】

SIM卡座连接器赶快清库存,要出事情!

技术分享炮灰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99 次浏览 • 2017-07-10 09:53 • 来自相关话题

我们常常会遇到如下场景:很多人喜欢用苹果手机,为了它可以忍受单卡单待。所以你会看到很多朋友每天要带着两部手机,要给两部手机充电,要担两倍的心去呵护“手机们”。但这样的苦日子快要结束了,因为eSIM技术已经悄然而至。

早在2011年,为了使未来的iPhone将变得更薄、更美观、更防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2014年9月,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又称为“Apple SIM”)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简言之,eSIM卡的概念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体单独配备。

让我们回顾一下SIM的简史吧,再不了解一下,它就"老"啦!
早一辈手机里面的SIM卡有信用卡大小 (ID1,1FF),相信一些年轻的朋友都未曾见过。后来又从Mini SIM卡(2FF即第二类规格SIM)发展到Micro SIM卡(也叫做3FF SIM卡)和Nano SIM(4FF),Micro SIM卡尺寸为15x12mm,比第二类SIM卡小了52%;而Nano SIM卡尺寸为12.3x8.8mm,比第二类卡小了60%,连厚度也减少了15%。




传统SIM卡的四大主要功能:
1、存储用户相关数据,包括固定存放数据(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MSI、鉴权密钥KI等);有关网络的数据(位置区域识别码LAI、移动用户暂时识别码TMSI、禁止接入的公共电话网代码等);相关的业务代码(个人识别码PIN、解锁码PUK、计费费率等);电话号码簿等用户信息。
2、用户PIN码(SIM卡的密码)操作和管理。
3、用户身份鉴权,确认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鉴权过程是在是在网络和SIM卡之间进行的。
4、SIM卡中的保密算法及密钥(SIM卡中最敏感的数据是保密算法A3、A8、密钥Ki、PIN、PUK和Kc。A3、A8算法是在生产SIM卡时写入的,无法读出。PIN码可由用户在手机上自己设定,PUK码由运营者持有,Kc是在加密过程中由Ki导出的)。




GSMA是国际上最主要的eSIM的组织标准研究的机构,目前已经制定了两套eSIM的标准,一套面向农村市场,目前发展到了3.1这个版本;一套面向公众消费市场,称之为RSP的标准,推出了最新的2.1版本,未来一两年也许能够实现这两套标准的融合。

eSIM可以分成三类,消费类、工业类和汽车类(车联网)。在消费类电子方面,大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表示,希望不再需要依赖手机运作。显然,越来越多的设备不再满足于单纯的Wi-Fi功能,它们需要配备蜂窝连接,以便能够独立工作,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传统SIM显然无法满足这个新需求,但eSIM可以做到。

eSIM最早得到规模性的发展和商用是在车联网领域,因为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首先是安全性的需求,传统插拔卡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确保业务的正常使用,嵌入式的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另外,为了降低物料管理和流程的一些复杂度,避免由于更换当地SIM卡所带来的高成本,eSIM这样的安全元件也成为首选。

调查公司Smart In sights预测认为:随着物联网(IoT)的迅速发展,到2020年以前,将有34.6亿~86.4亿台搭载eSIM的设备出货;不仅如此,eSIM卡可以大大提高智能穿戴的防水性能病降低了产品尺寸,在智能穿戴方面有着极广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亚太市场将会是eSIM爆发的一个核心点。但在未来10年内,传统的实体SIM卡将会减少至少16%的出货量,对于从事SIM卡座相关连接器产品朋友的业绩将是不小的冲击。

试想像共享单车这样的典型运用,将来骑行人一定要在eSIM可以识别的区域有序停车,不然将记入个人征信系统会处处受限,这样就可以使乱停放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再总结下eSIM的优势:
1. 更便利:不用担心SIM卡接触不良。手机会更轻薄,多个号码整合在一个手机上;
2. 更节约:对最终用户来说,可以任意按照套餐和网速自动切换运营商,节约通信费用。
3. 更安全: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如果设备丢失可以进行远程删除。

虽然eSIM在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芯片更换的成本问题,尤其是在车联网方面,车载通信设备更换eSIM可能意味着更换整个模组,费用将大大提升。运营商也极其不喜欢这个技术打破自己呕心沥血经营的那一亩三分地。但是只要有益于最终客户的好技术势必将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采编自IT之家、飞象、新浪等】 查看全部
我们常常会遇到如下场景:很多人喜欢用苹果手机,为了它可以忍受单卡单待。所以你会看到很多朋友每天要带着两部手机,要给两部手机充电,要担两倍的心去呵护“手机们”。但这样的苦日子快要结束了,因为eSIM技术已经悄然而至。

早在2011年,为了使未来的iPhone将变得更薄、更美观、更防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2014年9月,发布iPad Air 2时就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又称为“Apple SIM”)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简言之,eSIM卡的概念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体单独配备。

让我们回顾一下SIM的简史吧,再不了解一下,它就"老"啦!
早一辈手机里面的SIM卡有信用卡大小 (ID1,1FF),相信一些年轻的朋友都未曾见过。后来又从Mini SIM卡(2FF即第二类规格SIM)发展到Micro SIM卡(也叫做3FF SIM卡)和Nano SIM(4FF),Micro SIM卡尺寸为15x12mm,比第二类SIM卡小了52%;而Nano SIM卡尺寸为12.3x8.8mm,比第二类卡小了60%,连厚度也减少了15%。
SIM卡演进(图片引自Iquanz).png

传统SIM卡的四大主要功能:
1、存储用户相关数据,包括固定存放数据(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MSI、鉴权密钥KI等);有关网络的数据(位置区域识别码LAI、移动用户暂时识别码TMSI、禁止接入的公共电话网代码等);相关的业务代码(个人识别码PIN、解锁码PUK、计费费率等);电话号码簿等用户信息。
2、用户PIN码(SIM卡的密码)操作和管理。
3、用户身份鉴权,确认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鉴权过程是在是在网络和SIM卡之间进行的。
4、SIM卡中的保密算法及密钥(SIM卡中最敏感的数据是保密算法A3、A8、密钥Ki、PIN、PUK和Kc。A3、A8算法是在生产SIM卡时写入的,无法读出。PIN码可由用户在手机上自己设定,PUK码由运营者持有,Kc是在加密过程中由Ki导出的)。
SIM卡结构(图片引自新浪微博).png

GSMA是国际上最主要的eSIM的组织标准研究的机构,目前已经制定了两套eSIM的标准,一套面向农村市场,目前发展到了3.1这个版本;一套面向公众消费市场,称之为RSP的标准,推出了最新的2.1版本,未来一两年也许能够实现这两套标准的融合。

eSIM可以分成三类,消费类、工业类和汽车类(车联网)。在消费类电子方面,大部分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表示,希望不再需要依赖手机运作。显然,越来越多的设备不再满足于单纯的Wi-Fi功能,它们需要配备蜂窝连接,以便能够独立工作,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传统SIM显然无法满足这个新需求,但eSIM可以做到。

eSIM最早得到规模性的发展和商用是在车联网领域,因为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首先是安全性的需求,传统插拔卡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确保业务的正常使用,嵌入式的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另外,为了降低物料管理和流程的一些复杂度,避免由于更换当地SIM卡所带来的高成本,eSIM这样的安全元件也成为首选。

调查公司Smart In sights预测认为:随着物联网(IoT)的迅速发展,到2020年以前,将有34.6亿~86.4亿台搭载eSIM的设备出货;不仅如此,eSIM卡可以大大提高智能穿戴的防水性能病降低了产品尺寸,在智能穿戴方面有着极广的发展空间,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风口,亚太市场将会是eSIM爆发的一个核心点。但在未来10年内,传统的实体SIM卡将会减少至少16%的出货量,对于从事SIM卡座相关连接器产品朋友的业绩将是不小的冲击。

试想像共享单车这样的典型运用,将来骑行人一定要在eSIM可以识别的区域有序停车,不然将记入个人征信系统会处处受限,这样就可以使乱停放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再总结下eSIM的优势:
1. 更便利:不用担心SIM卡接触不良。手机会更轻薄,多个号码整合在一个手机上;
2. 更节约:对最终用户来说,可以任意按照套餐和网速自动切换运营商,节约通信费用。
3. 更安全:今后黑客想办法破解被盗手机已经变得没有必要,如果设备丢失可以进行远程删除。

虽然eSIM在产品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芯片更换的成本问题,尤其是在车联网方面,车载通信设备更换eSIM可能意味着更换整个模组,费用将大大提升。运营商也极其不喜欢这个技术打破自己呕心沥血经营的那一亩三分地。但是只要有益于最终客户的好技术势必将有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采编自IT之家、飞象、新浪等】